民声丨科学利用桥下空间 织补城市社会功能-短讯
【资料图】
【民声】
原标题:科学利用桥下空间 织补城市社会功能
舒年
近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编制的《北京市桥下空间利用设计导则》获市政府批准实施,将为北京市桥下空间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撑。根据该导则,北京市桥下空间将建成公交场站、停车场、城市环卫设施、养护绿化场地、公共活动空间、体育运动专项场地以及多元融合的复合功能空间。
事实上,桥下空间治理,一直是城市社会治理中重要一环,也是许多城市在社会治理上客观存在的短板。这是因为,桥梁的修通往往也意味着沿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加之一些桥下空间管理权和所有权模糊,使得城市桥下空间出现违法占用、垃圾堆放等情况,甚至出现屡清屡乱的情况,日常养护管理难度较大,涉及多头管理,每年因此投入的社会治理成本也居高不下,效果却有限。
对于这类城市“死角”,最好的治理方式不是清理,而是将它利用起来,把“死角”变成“活角”,变成“金边银角”。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城市往往将桥下空间作为停车区域利用,这样的方式看似增加了停车空间,但如果设计不当,反而会造成新的交通堵点。
换言之,桥下空间该怎么利用,需要详细规划和严谨论证,不仅需要考虑到其所能发挥的功能,也需要根据桥梁本身及周边区域的客观情况来决定,“一桥一策”科学利用。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开发和利用桥下空间,因为城市建成区土地增量受限,需要更好地利用存量空间,织补相关城市功能。不过,在桥下空间规划和利用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用好桥下空间来织补社会功能,比如公共活动区域、城市绿化区域、各类便民设施、慢行交通系统等。
正因如此,北京市的桥下空间利用设计导则很有意义。这份导则将城市既有桥梁和新建桥梁按照交通类型、桥梁形式、空间面积等方面细化分类,不同类别属性决定了后期功能的实现。如何在利用好桥下空间、织补城市社会功能的同时,统筹桥梁周边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需要科学规划,也需要相关部门协同操作,深化专业融合。对于开发利用后的桥下空间,也要有“回头看”机制,加强维护,巩固科学利用成果,防止治理问题新增和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