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改”进行时丨荆楚锻造产业大军力促高质量发展
【推进“产改”进行时】
原标题:5年“产改”成果助“工”变“匠”(引题)
(资料图片)
荆楚锻造产业大军力促高质量发展(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陈开国 陈凯 肖田
扎根起重作业26年,吊装千吨不差毫厘。从桥机操作室走上“大国工匠”领奖台,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机电公司白鹤滩机电项目部桥机班班长梅琳的人生经历映射了湖北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来,一线产业工人的成长变化。
每年800多万人次参与劳动和技能竞赛,产业工人投身主战场舞台更广阔;306家单位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产业工人迈上了成才“快车道”;5年创建产业工人培训基地159个,为技能人才架起“成长阶梯”……5年来的数据显出湖北“产改”实效。截至2022年11月底,湖北省技能人才总量达956万人,高技能人才达292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8.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0.5%。
高位推进 协调联动促“产改”
5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把“产改”列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省深改委对深化“产改”项目进行第三方评估,加强改革跟踪问效;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推进会、研讨会,举办培训班,逐项研究部署推进“产改”工作;省直12家成员单位、25家参与单位同下“一盘棋”,认真落实湖北方案。
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就推动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意见;围绕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保障合法权益、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先后制定出台改革配套文件80多个。
5年来,湖北省“产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聚焦改革目标、结合各自职能,着力推动改革不断深化。湖北省总工会履行牵头职责,会同成员单位,不断优化产业工人成才成长环境,推动“产改”走深走实,一支荆楚产业工人大军正加速形成。
“产改”惠及广大产业工人,一批批“工人明星”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从幕后走到台前,大国工匠刘佑年、孙红梅、梅琳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中国石化江汉采油厂新一站党支部书记艾晓慧还实现了从石油“门外汉”到湖北省采油工技术状元的人生逆袭,成长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多措并举 铺路搭桥强人才
宜化集团是湖北省首批产业工人培训示范基地。除了加大培训,该集团还对考取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给予相应技能津贴。2021年,集团10种主导产品产量达到近4年来的最好水平,5项指标跻身行业先进。
5年来,湖北省着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助推工人技能提升。推进武汉市实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烽火、鲲鹏等多家产业学院,让更多产业工人走进高等学府深造,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持续完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业院校招生连创新高,在校人数达127万余人。全省上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赋能提质行动,组织“X”证书类职业培训项目759个;完成补贴性技能培训400万人次;全省创建产业工人培训基地149个,为广大产业工人提升技术技能提供了有效支撑。
5年来,湖北省着力改革技能评价制度,畅通工人成长通道。306家单位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45项技术人员资格可直接对应专业技术职称;武汉推出18条技能人才支持政策吸引高技能人才落户武汉;国网湖北电力公司聘用技能类五至八级职员享受领导管理岗位同等待遇。湖北省还持续改革技能评价制度,打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升“新时代技术工人”吸引力。
“既是高级技师,又是高级工程师,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主任杨文华就是“产改”的受益者。扎根一线30多年,他从一名普通仪表工成长为“湖北工匠”,成为宜昌首位获此殊荣的技能人才。
搭建舞台 发挥主力军作用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连续举办了12届职工技能运动会,竞赛项目从最初设立的8项拓展到200多项,累计超过30万人次职工参与。这是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在推进“产改”中的创新做法。比安全生产、比进度管控、比质量效益、比技术创新……
5年来,湖北省职工劳动竞赛蓬勃开展、全域覆盖,每年近10万家企事业单位、800多万名职工参与竞赛活动,产业工人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舞台更加广阔。
湖北全省上下大力实施“技能强省”战略和“技兴荆楚”工程,每年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涉及工种200多个,吸引300多万人次参赛,为做大做强湖北先进制造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5年来,湖北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潜能充分释放。征集职工合理化建议183.2万条,全省3357家市级及以上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取得技术创新成果超12万项;全省工会连续4年举办“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撬动投融资20多亿元,带动创业就业110余万人。
全面覆盖 保障权益保稳定
2021年4月28日,作为产业工人代表,中建三局科创发展有限公司汉南PC构件厂罗学军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3年前,他还是一名辗转于各个工地的农民工。
“最大的感受就是,获得了企业的认可,赢得了社会尊重。”2020年,罗学军主动请缨参加公司产业扶贫招聘工作,现场向农民兄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湖北省坚持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作为推进“产改”的重要对象。十堰创造性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致力于为每个家庭培养一名产业工人,在服务促进乡村振兴中壮大新兴产业工人队伍。
5年来,湖北推动“三新”领域企业建会和货车司机等“八大群体”入会,着力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和农民工建会入会工作,仅2022年就有超过38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
湖北省对产业工人的关怀服务进一步做实。近3年,累计投入8.7亿元,常态化开展“为农民工办实事”等行动,着力帮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产业工人解决享受市民待遇、健全社会保障、提升工资收入等问题,“产改”红利得到扩大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