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新鲜事儿丨大山里,有一群追逐极限的攀登少年-当前观点
原标题:大山里,有一群追逐极限的攀登少年
在广西南宁的马山县,有一群大山里的攀岩少年,不断向更高的岩壁攀爬,上演一场又一场速度与激情的勇敢者游戏,他们的双手长满厚厚的老茧、他们的脸上满是阳光与自信。
每天训练两三个小时
(资料图)
在马山县古零镇初级中学,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放学后,学校攀岩队的少年们都要进行训练。学校攀岩馆配备了计时系统和安全设施,攀岩已成为学生们体育课的必学项目之一。
李彦郯从10岁起开始练习攀岩,如今已有四年的时间。当年,体力好又身体灵活的她早早被教练发现,现在已经成了学校攀岩队里的“老队员”。
李彦郯和伙伴们每天都要训练两三个小时,长期下来,他们的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老茧。最初练习时,面对十几米的训练岩壁,孩子们都很紧张、害怕。李彦郯也曾经想打退堂鼓,她回忆:“第一次爬先锋,在上面过不了,我就一直抱在那里,没敢放手,在上面哭了。后来是教练给我鼓励,我才放手下来。”
队友之间紧密合作
攀岩速度项目主要考验运动员的爆发力和身体协调性,相同的高度,看谁能最先登峰。而攀岩难度项目主要考验运动员的耐力,特别是手指力量和技术动作,在规定的相同时间内,看谁爬得更高。
李彦郯训练的是难度项目,不光要靠她自己的努力,还要靠队友之间的紧密合作。一人攀登,同时需要一名搭档在下方进行协助和保护。到正式比赛时,搭档的位置就换成了负责保护的裁判员。
队友蓝常浩和李彦郯合作差不多有四年了,他们之间越来越默契,蓝常浩说:“在离岩壁二三四米的地方,她掉下来时,我要给她缓冲。不给缓冲的话,有时会伤到她的腰。”
攀登带来自信和坚强
李彦郯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每天中午,其他同学在学校吃午餐的时候,她要回家照顾年迈的奶奶和身体不好的父亲。她一放学回家,就会带着弟弟一块儿洗菜、做饭。他们全家的主要收入,都靠妈妈在南宁打工挣。
年少的李彦郯扛起了家里的重担,她说:“爸爸身体也不是很舒服,奶奶前一个月刚去住院回来,家务的话就是我和弟弟弄。”
尽管家里的担子重,但是李彦郯仍然很乐观,她常常把自己训练的事情讲给奶奶听,奶奶也总会给她鼓励和安慰。无论生活再苦再难,全家人都很支持李彦郯读书和训练攀岩,每当她取得好成绩,亲人们都跟着高兴、跟着自豪。
撑起首支国少攀岩集训队
李彦郯所在的古零初中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很多孩子来自于山区,对于攀岩来说,山区的孩子们有着天然优势。
2018年,学校开始发展攀岩,作为一所攀岩特色学校,学校专门组织老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攀岩》。每班每周开设一节攀岩必修课,由专职攀岩教师任教。同时不断完善攀岩硬件设施,校园攀岩趣味活动全面开花,组建攀岩社团,普及攀岩基础知识和技能,举办攀岩年级赛,提高学生攀岩技能。
“2018年,国家少年攀岩集训队(广西马山组)由中国登山协会授牌,由此正式成立。”古零镇初级中学体育老师何琪表示,要进入攀岩校队,首先要通过海选,之后再进行试训,一系列考核通过之后,才正式成为队员。进入集训队也一样,要求更为严格。
23所学校均有攀岩训练
2017年8月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落户马山时,该县就将青少年攀岩运动项目作为特色攀岩小镇建设的重点工程。为了培养学生参与攀岩运动,马山县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在专业师资力量、开拓学校攀岩壁面积和建设攀岩学校等方面全面开花,让攀岩运动在全县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在马山县,攀岩训练已经从一所中学发展到了23所学校,这里也成立了全国首个青少年攀岩训练基地。2018年以来,这里的攀岩队伍共参与了31场市级以上大型攀岩赛事,荣获100金88银79铜的好成绩。
开通升学绿色通道
“这些年来,凭借攀岩特长,不少学生走出了大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何琪说。
马山县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攀岩特长生升学办法,从小学到高中,一路开设攀岩竞技人才“绿色通道”,明确攀岩基础扎实、攀岩技能优秀的小学、初中毕业生可作为攀岩特长生特招进入当地最好的学校——马山中学、民族中学就读。
近两年,全县共录取38名攀岩特长生,并与广西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对口升学机制,畅通攀岩苗子高升专、高升本的升学途径。
体育+模式撬动脱贫路
攀岩不仅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希望和光,还成为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马山县地处广西南宁市北部,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人均耕地不足0.75亩,曾长期因山而苦、因山而贫,曾是中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7年8月,中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于成功落户马山县。通过发展以攀岩运动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马山县焕发新生机。“十三五”期间,“体育+”模式带动马山县贫困人口脱贫率达17%以上。
马山县岚川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廖洪诗介绍:“我们企业入驻后与村集体经济合作,提供就业机会。我们招募劳动力让他们过来先体验,如果感兴趣就送他们去培训考证,再回来提供服务,以此增加他们的收入。”
过去在外务工维持生计的三甲屯脱贫户梁方玲,现在在做飞拉达索道攀岩项目教练员。“以前我在外地搞建筑打零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2017年回到家后,还是贫困户的我得到政府关注,让我来这里参加培训,培训完后就成为教练员持证上岗了。现在一年收入3万多元,经济压力变小了,而且离家近,可以照顾小孩。”梁方玲说。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央广网、广西日报、新华社、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