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规划设计像批发量产?古镇改造需形神兼备-环球微动态
(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古镇规划设计像批发量产?古镇改造需形神兼备
近日,位于上海闵行区浦江镇的召稼楼古镇宣布停止景区旅游服务功能,逐步取消其余配套服务功能,谢绝游客,进行“闭门改造”。(2月8日澎湃新闻)
近年来,类似的古镇升级改造活动也并不算少见。放眼各地如火如荼展开的古镇改造活动,总是无法绕开文旅开发的几个通病。一是高度同质化。大多数景区照搬经典古镇改造样品,景区规划如出一辙,美食街和文创产品千篇一律,复制同类竞品痕迹明显,游客易产生审美疲劳。二是过度商业化。商业开发挤占文化发展空间,加之原住民大批迁出,缺乏古镇原生态文化支撑。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旅开发天然就跟商业紧密相连,景区发展也离不开商业化的运作。但过度消费景区资源,总归会对景区文化的完整性造成破坏。老话常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镇开发总是要以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为根基。失去了文化根基,古镇开发最终也只能沦为徒有形式的空架子。因而,保护性开发是古镇开发改造的基本前提。
一方面,“面子”要建设好。如前文所言,当前市场上古镇的规划设计往往以批发量产的方式进行,缺乏科学的规划和高质量的服务产品供给。尤其对于召稼楼这样人文底蕴厚实的古镇而言,如何配置基础设施、如何将之与客流量相匹配等问题都要通盘考虑,做好更具整体性和长远性的规划。
另一方面,“里子”也要筑牢。而要筑牢里子,既要留住文化之根,也要做好原住民安置工作。于前者,要充分挖潜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脉络,在各项文化体验活动和文化产品中植入其精神内核。于后者,一个本土化的民俗文化空间构建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让原住民成为古镇改造的主角,充分尊重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古城改造方能更具活力。
形神兼备,才是古镇文旅开发的应有之义。充分平衡好人文与商业、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为古镇旅游消费市场撬动更多的增量,也为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