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终身学习成为演员的必备素养-当前热文
(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让终身学习成为演员的必备素养
春节档电影高位收官,“绝望的文盲”一词也在网络上悄然走红。这个梗出自电影《无名》的某位主演,在路演环节一问三不知,被观众指责“不了解角色”。
近些年来,令人尴尬的“名场面”不少:在采访中喊错前辈同行的名字被嘲,于直播中说脏话被批,写祝福语提笔忘字,甚至连演员的定义也答不上来……如果没有过硬的文化基础打底,真的能演好戏么?越来越多的观众期待演员不仅要光鲜亮丽,同时也要谈吐不凡。
抛开个人喜好不谈,客观上来看,影视作品对演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方面,互联网传播下,影视作品的观众群体加速更迭。观众群体的整体文化水平在提高,批判性的审美能力更加突出,“带着放大镜看剧”“用学习的态度看电影”也使得观众的话语权进一步提高。“能人在民间,食客多老饕”,此类影评人、剧评人的口味也对“路人观众”产生影响,令平庸之作的市场进一步缩小,演技的差错更难藏匿。单靠粉丝拥护和团队宣发,已经糊弄不了观众的眼睛了。
另一方面,影视题材更加丰富,原创性内容不断涌现,倒逼演员不断学习。以近年来的春节档电影为例:《长津湖》系列重视对历史的考据还原,《红海行动》要求演员对特战部队的生活有所理解,《流浪地球》系列展现了科幻与特效的魅力,《满江红》则尝试对历史题材进行新解读……剧本与演员相互成就,越是底蕴深厚的剧本中,“流量”“外貌”越难以立足。没有对角色心理的把握和对作品历史背景的了解,在神态和动作上难以还原,就没有“超越剧本的演绎”。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三体》,其中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每集片尾的花絮中,戏份较多的演员常会现身说法,探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心得。这打开了一扇交流的窗户,让观众能够更好理解演员的学习和思考,体味他们的付出。演员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方可“本色出镜”,给观众带来“互动性”“养成系”的观看体验。
荧幕之外,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明星演员肩负着公众人物的责任,其言谈举止对社会心态有一定影响。近年来,一些流量明星被吐槽,如“演员300分念名牌大学”“拿学历、混编制都是走过场”“没文化还做高考助力官”等,主要是因为“能不配位”“低学高就”,能力与名声不符。由于发展路径和学习性质不同,对演员的文化课成绩斤斤计较并不现实。但做好本职工作,也需要不断学习。对角色不了解,可以广泛阅读来补;对待人接物不擅长,可以模仿学习。古有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今有赵丽蓉从头学书法、王宝强随身带字典。演员群体从自身做起,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对社会崇学向善之风亦是一种鼓励。
回到“绝望的文盲”本人。在笔者看来,《无名》的整体质量尚佳,“叶先生”这一角色的演绎,尤其是其武打戏,颇见苦功。因梗笑人后,来自观众的批评当成为一种警示——演技和文化水平,二者不可偏废。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何时开始都不算晚。(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