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是中国出版业必然肩负的使命
(资料图片)
原标题:国际化是中国出版业必然肩负的使命
近期,笔者先后在上海参访了民进成立旧址纪念馆和上海书展,重温了民进出版的故事、感受了上海书展爆棚的人气。了解了中国出版的过去、亲历着中国出版的现在,那么,中国出版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或者说,我们该如何描述2035年,乃至2050年中国出版的模样?
其实,出版从业者和专家学者早已尝试对中国出版未来场景进行过各种描述。无论是数字阅读还是融合出版,各种景象都非常令人期待。而在这些未来场景中,笔者坚信出版国际化必然会出现,而且一定能成为未来中国出版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笔者看来,出版国际化应包括六个方面:第一,选题策划国际化。策划一本书,其选题方案应当不只考虑本地市场,还要考虑其他国家市场;第二,编辑出版国际化。编辑一本书,对图书的把关要考虑到不同语言背景的需要;第三,营销发行国际化。即要在立足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更好地接轨国际营销发行市场;第四,销售收入国际化。创造的收入途径要向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扩展;第五,人才建设国际化。即需要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高效开展国际出版业务的专业化人才团队;第六,战略布局国际化。企业战略发展着眼于整个国际出版市场进行布局,成为全球化出版公司。
纵观欧美出版强国,无一不是出版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那些叫得上名号的大学出版集团,也都在出版国际化上取得了傲人成绩。探究其出版国际化的表现,主要在三个层面:第一,在具体图书项目层面,对应方式主要是图书上的版权贸易。第二,在业务经营层面,对应方式主要是图书出版国际化合作。第三,在企业战略层面,对应方式主要是在海外开办、投资、收购出版发行机构。近年来,尽管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公司等在出版国际化的探索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来看,中国出版国际化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存在着重视不足、发展缓慢、形式单一、收入有限的问题。时至今日,中国出版国际化已经不再是一道附加题,也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中国出版业必然肩负的使命,是中国出版未来发展的必然道路。出版国际化是加强中国国际产品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成为全球出版强国的首要标志。据此,笔者认为,中国出版的国际化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第一,根据中国出版实际情况,结合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和新时代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将出版业国际化纳入产业发展规划的试点工作,做好与之有关的理论研究和市场调查,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将出版发行单位国际化水平纳入发展评估的指标体系,从经营、人才、项目、收入等更多维度,来评价出版发行单位的国际化工作。
第二,加强和出版业国际化有关的政策支持和配套建设,大力促进中国出版发行机构的国际化发展。鼓励不同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图书版权贸易、国际出版合作和开办、投资、收购海外出版公司,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优选企业、发行企业,开展出版国际化工作,对国际化工作开展卓有成效的企业,不论其所有制形式,均给予同等的扶持和奖励。
第三,在国家层面,以更大的力度推动版权的国际贸易,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将版权输出工作从重视数量向既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转变;从主要重视国际传播社会效益向既重视社会效益,也重视经济效益转变;从主要依靠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向从市场获取经济回报转变,并最终从整体上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和国际影响的提升,中国出版界原创好作品越来越多,图书版权将发生本质变化,将中国的声音转变为世界需要聆听的声音,中国出版人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大有所为。
(高义程,作者系民进成都市委会委员、成都市青羊区政协委员、锐拓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