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频道 > 综合 >

【魅力乡村行】连续9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20亿斤以上,6个旗市获评全国产粮大县——呼伦贝尔市:黑土地上粮满仓-资讯推荐

来源: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时间: 2022-10-14 08:59:20

10月,行走在呼伦贝尔市的田间地头,广袤的黑土地上弥漫着丰收的味道。


(相关资料图)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本咋降?结构咋调?让我们透过黑土地上的“金色”希望,去看一看乡村振兴背后的力量。

多产粮,看良田的“密码”

“你瞅这玉米籽粒多饱满,又是个丰收年。”阿荣旗向阳峪镇解放村村民姜福南看着已经收获的玉米,难掩喜悦。

种了半辈子地的姜福南,并非一直这么自信:“以前种地总得看老天爷的脸色,没雨,苗子缺水长不好。雨大,又担心淹了庄稼。”

如今,这块曾经令人“费神”的玉米地变成了“聪明田”。“从去年10月开始,我们村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实现了引水、输水、配水、灌水、用水‘一条龙’,就这么在机井房轻轻按一下,就把活儿干了。这种浇地法,搁在以前都不敢想,这可比大水漫灌省了不少钱!”姜福南说。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

“耕地质量高了,抗灾能力也提高了!”解放村党支部书记司玉辉给出答案。田成方、地平整、路相通、渠相连,再加上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同时,由于设施条件大幅改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一般年景多增产,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地还是那块地,但良田里有了更多的增效“密码”。实施耕地轮作、黑土地保护利用,推进规范流转土地、农业标准化生产……阿荣旗多措并举加快发展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多产粮,产好粮”的底气越来越足。

保障粮食安全,不只是阿荣旗在发力。作为我区粮食主产区,呼伦贝尔市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投入24.5亿元,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03.4万亩、保护性耕作635万亩、耕地轮作420万亩、深松整地247万亩、黑土地保护利用40万亩。其中保护性耕作占全区60%以上,耕地轮作占全区47%,深松整地面积达到全区最大,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育好种,看增收的“基因”

一粒种子经过南繁,能长出什么?

今年夏天,记者在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用于种子品系鉴定的试验田里,看到不同品种的大豆被分区种植。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宾成带领科研人员正忙着调查记载大豆性状、对比分析长势……

“这片试验田种的大豆材料大部分都经过南繁加代,一般低世代的经过南繁加代的多一些,到第4代以后基本稳定了,就在这边的试验田加代选种了。你看,这些有的高有的矮,从小表现出不同性状的就是低世代的材料。”孙宾成说。

对多数人来说,南繁这个词有些陌生。每到冬季都有大批农作物育种科研工作者到南方,利用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温暖的优势条件,再种植一季或两季农作物,开展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科研工作者称之为南繁。

一个品种的育成如同孩子的成长,急不得也等不得。而大豆品种一般要经过6-8次世代(6-8年)选择才能确保性状稳定。

如何破解“急”与“等”的难题?孙宾成积极创新常规育种技术,发明了一年四代育种加代技术,利用北方冬季取暖设备,结合温室或南繁加代,孙宾成成功研发出高寒地区一年4次加代技术,只需要2年即可完成8次加代,极大地提升了育种效率。目前,他已育成46个大豆品种,“蒙字号”“登科号”品种年推广面积达700多万亩,年增产大豆1.4亿斤,为我区提高大豆单产和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粒种,藏着现代农业提质的“基因”。近年来,该所育成并审定大豆新品种51个、马铃薯新品种18个、玉米新品种10个。自治区审定的大豆品种中,该所育成的大豆新品种占50%以上,居内蒙古之首。

农安天下,种为基石。2021年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该市唯一一家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此外,呼伦贝尔市有关大豆种质和品种的3个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黑土地保护相关2个项目分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能赚钱,看农民的“奔头”

90后不愿意种地,也不会种地?

在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繁荣村,26岁的“新农民”焦德保给出了不同答案。

“我流转了400亩耕地,去年大部分种了玉米,收成不错。今年种大豆前景更好,所以300亩改种大豆了,还有100亩种水稻。”焦德保站在松软、湿润的黑土地上,乐呵呵地说。

2020年大学毕业后,焦德保并没有留恋城市的“繁荣”,而是回到繁荣村,跟着父亲的脚步种起了地。

这两年,焦德保已经尝到了“种地能赚钱”的甜头:“就拿今年来说,种植大豆的政策十分有吸引力。玉米大豆轮作每亩地有150元的补贴,大豆生产者补贴要比玉米生产者补贴高至少200元。这样算下来,300多元就到手了。”

大学所学专业跟农业无关,也没多少种植经验。除了到处“取经”现学现用之外,焦德保种地的信心还来自于村里有个“田保姆”。

2019年5月,繁荣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协调资金125万元,购买大型农机具11台,成立了利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免耕、深松、旋耕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要服务周边种粮农户。

每年春耕之际,合作社就忙乎起来了。“我们通过集中采购农资、集中使用机械设备,让种田成本降下来。村里的种植户可以把土地耕种的环节‘托管’给合作社,省事儿还省钱!”村党支部书记李纯江说。

小农户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中大型农户高效利用了土地。合作社的参与,将焦德保这样的种粮户从繁重的农事中解放出来。

光有“田保姆”可不够。优质品种推广、先进农机普及、科学农技下沉……一系列助推粮食生产方式现代化发展、粮食生产主体节本增产的措施让繁荣村更“繁荣”。

今年,呼伦贝尔市带给农民更多“福音”:加大奖补力度,让农民种地有钱赚。

3月28日印发的《2022年呼伦贝尔市生产者补贴政策新增内容实施方案》中明确,今年油菜生产者补贴30元/亩,带状复合种植补贴150元/亩,提高大豆补贴至260元/亩左右。同时,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作用,优先安排保护性耕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所需机具补贴。伴随着政策活力的释放,财政的真金白银投向农业生产,让更多农民有了新的“奔头”。(记者许晓岚韩雪茹薛来帅政)

标签: 呼伦贝尔市 高标准农田 村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