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频道 > 综合 >

热点问答丨为什么身边没有无症状感染者?-通讯

来源: 草原全媒 时间: 2022-12-17 15:52:25

身边的新冠感染者越来越多,有个未解之谜出现了:


【资料图】

之前听说,奥密克戎毒力降低,大多数人都是“无症状感染者”。但疫情开始后,大家感受到的实际情况却是:身边感染的人都是有症状的,什么发烧、咳嗽、流鼻涕、全身疼都占满了。

网上有种说法认为,是“无症状”的定义不同:只要没有肺炎,发烧咳嗽都叫“无症状”。

错!其实临床上的“无症状”,指的就是没有任何症状。任何发烧、咳嗽、疼痛、乏力……都不算无症状。

那该怎么解释“之前听说有很多无症状,但身边人都在发烧”的现象呢?这就要从“曾经”和“现在”,两个维度来解答。

为什么我们曾经认为

感染后有很多“无症状”?

最关键的原因是:之前的大规模核酸,更容易找到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的人,自己都不知道感染了。大规模的核酸筛查,能更准确的找到他们,减少遗漏。但大规模核酸,可能造成无症状感染的比例偏高。

有些人测出核酸阳性时,症状还没出现。症状出现需要一个过程,很多人发现时可能处于症状前期,确实“没症状”;

有些人病毒少症状轻,以为自己“无症状”。普筛之下,有些人病毒载量低,核酸 CT 值相对高,本身没有任何不舒服,不检测根本不知道,但是按照标准来说也算阳了(这个 CT 值的样本在快速抗原上几乎都不会出现两道杠);

一些地方感染人数爆发增长,存量病例太多,医疗资源不足以及时分流,就算作无症状。

那相对准确的无症状感染者占比,到底是多少呢?

一些血清学研究能帮我们了解。也就是在打过mRNA 疫苗的国家,随机检测新冠病毒的 N 蛋白抗体,不管自己感觉有没有病过,只要能检测到就是曾经阳过。

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的占比大约是 40%,有些研究会更高。可为啥身边感染的人感觉都在发烧,没有看到无症状?

为什么现在身边感染的人

个个都在发烧?

因为疫情和政策变化后,无症状感染者更难发现了。这里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不再进行全民检测,一个是“身边统计学”。

首先,不再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后,部分无症状感染者都不知道自己感染了。

当前的情况是,有症状的人才会去检测(快速抗原),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阳了。没有症状的人,主动检测的概率大幅降低。

而快速抗原检测也有影响。病毒的载量、操作规范性等,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度。有一些感染者快速抗原显示阴性,但他们如果做核酸,其实已经阳了。

这就造成很多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已经阳过了,却还以为自己没感染。

其次,“身边统计学”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发烧的人。

身边统计学指的是“身边即世界”,许多人的看法有失偏颇,是因为只看到了自己容易看到的那部分。

例如,新冠感染症状严重的人,通常会告诉别人自己病了,做好各种工作交接,避免耽误事情;还有不少会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症状、体验、处理方法,有更多的讨论和传播。

而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人,工作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也没啥可分享的经验感受,别人也看不出来……

研究数据说有 40% 的人没症状,但我们看到身边和网上的感染者好像个个都在发烧。这就是科研结果和身边统计学的不同。

最准确的自然是设计规范、经过严格医学统计的科研结果,但大家更感同身受的,往往是身边统计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身边统计学对大家来说才是”真实世界研究”。

而这种差异,很可能会产生疑惑,甚至造成错误和问题。

我们要把“无症状”问题讨论清楚,是希望避免在现在的状况下,对医疗系统造成进一步冲击。

比如在“多数都是无症状”甚至“90%无症状”的宣传影响下,一些感染者一旦发现自己发烧超过 39℃ 就可能非常担心,以为自己重症了,立即跑去医院就诊。这会加重医疗系统负担,对于感染者也意义不大。

公共卫生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类社会可以用于延长生命、改善健康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相同的经济成本下,设计良好的公共卫生对策,可以为更多的人带来更有质量的生存时间。

我们应该将医疗资源留给更有需要的人群。

比如高龄老年人(80 岁+)、低龄婴幼儿(3 岁以下)、孕产妇、具有多种慢性病需长期治疗的患者以及急重症患者。

对于个人而言,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家里适当备药和快速抗原。万一感染,正确用药,好好休息多喝水,大多数感染者都会在较短时间内康复。

标签: 以为自己 我们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