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沃野织锦绣 北疆大地谱新篇——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行走在内蒙古大地,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房子有了,产业有了,收入增了,一户户脱贫户踏上了致富路,美丽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自治区乡村振兴局指导全区各地乡村振兴部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千里沃野谱写新篇章。
动态监测,筑牢防贫保障网
【资料图】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筑牢“防贫坝”,密织保障网络,脱贫群众幸福感倍增。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的修大义,去年因车祸造成脑溢血,住院期间的费用不符合医保报销规定,加上两个孩子的教育费用,家庭支出严重超出收入水平,被判定为突发严重困难户。
“大义虽然出院了,但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修大义的妻子刘来梅泪眼汪汪地说,“嘎查村委会给我安排了保洁岗,每年6000元工资,又给大义和两个孩子办理了低保。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一家人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走访入户、动态监测、发现响应、核查评估、精准帮扶……全区各地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日益完善,对确定的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根据风险大小、类别、轻重缓急等情况,建立精准帮扶台账、跟踪落实帮扶举措,确保在乡村振兴路上无一人掉队。截至11月底,全区累计排查各类农牧户306.31万户次788.18万人次,共有监测对象4.56万户、9.67万人,落实针对性帮扶占比98.8%。“两不愁三保障”成效持续巩固,全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义务教育阶段因疫因贫失学辍学实现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符合条件的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符合政策的5526户农村低收入农牧户危房改造全部完工,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产业兴旺,群众增收更稳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农牧民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虽已进入冬季,但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建设村的绿色农产品综合种植园却是春意盎然。一排排蔬菜大棚首尾相接,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地头。进入大棚,一股温热的气息扑面而来,小西红柿长势正好,茄子已经坐果,育苗区的黄瓜苗、香菜苗从土壤里呼之欲出……
“我家曾经是贫困户,自从村委会建设了蔬菜大棚,我和丈夫就在这儿打工,现在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村民刘三女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据介绍,建设村绿色农产品综合种植园为扶贫产业项目,总占地面积32亩,有温室大棚16栋,一年可种植三季,年纯收入15万元,带动12户脱贫户增收致富。
今年,中央及自治区衔接资金的66.5%用于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围绕自治区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91个产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蔬菜瓜果大棚2757座、种养殖基地414处,发展3.8万头牛、6.2万只羊、164万羽禽类,配套792座圈舍、3996座饲草料库。支持延链补链强链,建设162个保鲜仓储库、527个农畜产品加工项目、16处牲畜农产品交易市场。通过直补到户、以奖代补、务工就业、订单收购、资产收益、入股分红等机制,直接带动46.61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增收。
环境改造,农村牧区更宜居
农村牧区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顺应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
每天早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和胜乡建丰村村民方改桃便将垃圾分类装袋后,送到村里的环保产业园,工作人员进行二次分类,对于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给予相应积分,方改桃凭积分兑换了2袋洗衣粉。
“以前家里的垃圾都是乱扔乱放,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后,环境变好了,还可以凭积分兑换日用品,大家的生活习惯被彻底改变了!”方改桃高兴地说。
今年,自治区印发《乡村建设行动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将国家关于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的“183”重点任务及各项工作要求细化为24类87项具体目标任务并逐一明确牵头单位。同时,建立乡村建设行动厅际协调机制,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目前已完成6768个村庄规划编制。出台户厕改建工作规范和管理办法,下达1.28亿元支持户厕改造,今年底将完成5万户水厕改造。全区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21年底的19.54%提升至21.45%,农村牧区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从2021年底的43.14%提升至58.5%。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共清理河塘沟渠18654处、整治断壁残垣7523千米、清运农村生活垃圾30多万吨。开展人畜分离试点村717个,持续增进农牧民福祉。
蓝图绘就千般景,奋楫振兴此其时。放眼北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徐徐铺开。(记者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