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作为开新局|让天南海北的游客共赴内蒙古-全球观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春节黄金周,全国文旅市场一派繁荣,内蒙古文旅市场同样“大幅升温”,各类文化和旅游活动多达1000余项,充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假日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接待国内游客477.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37亿元。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区文旅市场今年必将迎来强势复苏。
旅游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也是典型的消费经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秦艳说:“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围绕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品质、优化产业布局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既有顶层设计,又有落实抓手,为做好文化旅游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锚定目标任务,聚力转型升级,全力把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我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区旅游业将在提档升级上做文章,坚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用好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推动自驾游、露营游、度假游、康养游齐头并进,红色游、工业游、冰雪游、边境游多点迸发,形成联动冬夏、带动春秋、驱动全年的全域全季全业旅游发展格局。以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莫尔格勒河、七星湖等5A级景区创建为引领,精心谋划和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旅游项目,创建一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高能级文旅品牌,充分发挥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内蒙古的草原天下皆知,内蒙古的歌舞四海闻名,怎样用歌舞的海洋、乳肉的飘香、壮美的风光把天南海北的游客吸引到内蒙古,秦艳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今年要推动旅游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跨盟市打造大景区,跨区域布设黄金线,重点以内蒙古黄河大峡谷、圣水梁—九龙湾、乌海湖、阿尔山—柴河等跨境景区一体化打造为主线,逐步推动景区共建、线路共串、市场共拓、利益共享。找准文化和旅游的最佳契合点,将更多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和非遗传习场所纳入旅游规划范畴,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线路、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打造非遗产业化集聚区、非遗体验馆、文创商品销售实体店,让文物活起来、历史动起来、旅游火起来。依托乌兰恰特演艺公司,建立演出剧场联盟,开发文化旅游票务网,推动《千古马颂》等优秀剧目进景区商演,构建旅游演艺产业链。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街区,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推动数字科技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
随着文旅市场的复苏,我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复苏步伐。已经推出的《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方案》等,针对性更强、含金量高,鼓励各地区发放消费券、举办消费季等活动,尽快释放被抑制的消费、激活有潜力的消费。秦艳说:“我们要协调金融机构对重点景区贷款予以贴息,指导各地区统筹推出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折扣销售等政策措施,开展旅游专列、旅游包机等定制服务和汽车租赁等落地游服务,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商家让利、游客消费的长效机制。引导各地文旅部门特别是各类景区在巩固和优化基础性产品供给的同时,谋划打造符合市场新需求的二次消费链和独特IP卖点,聚焦不同群体消费需求,开发更多像呼伦贝尔大草原、额济纳胡杨林、鄂尔多斯响沙湾那样的特色产品、拳头产品,让游客来得更多、留得更久。”
树立“亮丽内蒙古”品牌形象是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今年着力打造的工程,秦艳说:“我们要高频次地宣传内蒙古的旅游产品,努力取得几何级的扩散传播效果,提升内蒙古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大峡谷、大沙漠、大冰雪等文化旅游品牌的辨识度和认知度。围绕‘彩色春季、绿色夏季、金色秋季、银色冬季’主题,红红火火地组织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旅游那达慕、冰雪那达慕、‘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等地域特色突出的文旅活动,提升内蒙古旅游吸引力、竞争力。”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冯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