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房产频道 > 特别关注 >

看2023|郑秉文:激活个人养老金市场,关键在于百姓觉得划算

来源: 扬子晚报 时间: 2022-12-27 19:49:22

2022年,我国经济大船破浪前行。


(相关资料图)

一年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及时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站在更高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稳”字出现30余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依然是明年主基调。

应变局、开新局,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百位企业家及数十位学者,读懂中国经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受访者供图

2022年可谓养老政策集中落地的关键年。年初,我国正式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初步实现了养老保险资金调剂“全国一盘棋”。时至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落地,拉开了养老第三支柱加速发展的序幕。

养老相关政策已多次写入政府规划,其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近期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实施渐进式退休政策以及支持养老服务等消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对2023年养老政策进一步落地持积极态度。

“2023年已经到了‘十四五’规划的中期,期待延退政策尽快如期实施。”郑秉文认为,延迟退休政策越早推出,越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至于个人养老金制度,收益率是吸引人们参与的关键。因此,要在制度、产品设计上发力。

延迟退休有利于提高养老第一支柱财务可持续性

贝壳财经: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等明确指出,实施渐进式退休政策以及支持养老服务等消费,怎么看待明年将其列为重点工作?

郑秉文:事实上,早在“十三五”规划时,我们就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十四五”规划再次提出“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现在“十四五”过了将近一半时间,所以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再次进行强调。

据我所知,我国为推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已经准备了十多年时间。从制度建设层面来讲,延迟退休是提高我国养老第一支柱财务可持续性立竿见影的好办法,也是国际惯例。加上提前退休因素,我国男女实际退休年龄比发达国家平均提前了11年,也就是说制度上少了11年缴费,多支出了11年的养老金。如果不施行延迟退休,第一支柱的财务风险以及延迟退休难度会越来越大。

对个人来讲,延迟退休可适当提高养老金水平。个人缴费时间越长、缴费越多,养老金水平就越高一些。

当然,在实现延迟退休政策之时需要引入“弹性退休”机制,为老百姓留出选择空间,在照顾孙辈、闲暇和延迟退休之间为家庭决策留出一定选择权。不过,弹性退休的空间要受到约束,要设立一定的资格条件,防止引入这一机制之后几乎等于没有实施延迟退休。

总的来讲,延迟退休政策越早推出,越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越晚推出,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就越大。

贝壳财经:养老服务等消费将带来多大的经济增量?

郑秉文: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缩小,城市退休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现象都说明养老服务的消费规模及在全社会支出占比会越来越高。

养老服务消费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已成为扩大内需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而且养老服务消费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诱导性消费。从供给管理角度来看,如果在供给端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那么老年人就难以有相应的消费支出。比如,简单易懂的智能手机在老年市场可能销路更好。

此外,老年人“以房养老”上当受骗时有发生,这也是因为在供给端不支持“以房养老”的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竞争不充分,政策环境和微观法制环境受到约束,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市场供给十分有限,老年人相关的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所以,诈骗分子才有生存的空间。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服务消费最终占比会越来越大。在供给端需要支持企业提供相关养老服务,同时这也会带来不少就业岗位。

个人养老金惠及百姓,制度和产品要有吸引力

贝壳财经: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城先行落地已满一个月,但部分人还持观望态度,如何提高这一制度的惠及率和百姓积极性?

郑秉文:个人养老金落地一个月,表现还算不错,势头也挺好,有数据称开立账户超过1700万。长期看,个人养老金能否惠及众生,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三支柱以及老百姓退休收入的一个来源,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觉得很合适、很划算、很方便。现在便利性方面问题不大,但如何让老百姓感到很合适、很划算还需进一步探索。

我国是储蓄大国,老百姓有存款的习惯和文化,即使三年疫情,存款数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从三年前的90万亿提高到11月底的118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0多万亿。老百姓为什么把钱存银行?一方面是储蓄文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现实中可投资的金融产品很少,存款利率不断下降,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以及老百姓的投资工具受到限制有关,说明存在“资产荒”,只能存款。

如果个人养老金制度让老百姓觉得很划算,他们肯定会主动购买,也就是说,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收益率是吸引人们参与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在制度、产品设计上发力。

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可购买的储蓄产品、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和保险产品四种产品,其收益率与制度外产品差不多,而且个人养老金账户中资金一般要到退休时才能领取,所以老百姓就会权衡是不是要参与个人养老金。我觉得可以制定和动员一些特殊的政策资源,比如,可制定一些特殊规则,吸引优秀的养老目标基金的基金经理、养老保险产品的投资经理。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性资源,让老百姓觉得个人养老金的收益率很合适。比如,有些重大工程的长期国债利率很受欢迎,如能在个人养老金底层产品中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对扩大个人养老金制度覆盖面会有一定吸引力。

贝壳财经:消费者是否应该转变养老观念?

郑秉文:我不这么认为,不应该强调因为老百姓没有受到投资教育,所以导致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不起来。金融投教固然重要,也非常必要,但绝对不是第三支柱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关键还是制度和产品吸引力。

事实上,只要制度合适,老百姓会积极参与。

个人养老金制度“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贝壳财经:如何看待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未来发展?

郑秉文:整体来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党的二十大指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果养老金水平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话,养老金应占到GDP的60%。估算起来,到2035年我国GDP总量约为200万亿元,账户养老金规模约为120万亿元。根据美国第二、第三支柱2:1的比例进行分解的话,国内第二支柱应该为80万亿元,第三支柱是40万亿元。

第三支柱的40万亿如何实现?据我了解,从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开始开户到12月23日近一个月时间,大概开通了1700万户,户均资金大约是12000元这一上限的一半。按此计算,全国缴存金额大约有1000亿元左右。按照这些参照,假定2023年底个人养老金推向全国以及开户数量可迅速达到1.7亿,人们按1.2万元缴费甚至缴费上限提高,个人养老金资产规模到2035年有望接近20万亿元。

即使这样,离40万亿元的目标还有20万亿元的差距。如果开户数量只有七八千万,离目标的距离就会很大,超过30万亿元。

此外,开户数量达到1.7亿,也就意味着,近几年内,城镇常住劳动者(参加社保)每三个人就要有一个人开户。所以可以看到,我们的压力有多大。而即便是这样,到2035年我国第三支柱离中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

贝壳财经:国外如何提高个人养老金普及率,是否建议中国养老制度引入默认定投机制?

北美的制度对中国发展个人养老金更有借鉴意义。尽管一些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具有可比性,但是作为一个超大经济体,我们在树立标杆时还是应该有些激励性,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默认投资选择(QDIA)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居民没有时间或不愿意打理账户时或不知道该如何匹配产品,目的是为了防止或减少损失。例如,个人在三个月内没有操作,有关机构会来询问,如果三天内不回复,则意味着自动选择默认投资。

从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来看,可以选择引入默认投资工具,但其前提是放开个人选择权,否则就轮不到引入默认投资工具,这是第二支柱改革的连锁问题,需要仔细研究,排出优先选项,逐一解决。

对于第三支柱,国外也有默认投资工具,其中北美最典型,直接将目标日期基金设置为默认投资产品。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也可以借鉴引入,但目前中国第三支柱的制度设计跟北美不太一样,所以引入默认投资工具在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国内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是开在商业银行,一人只能开立一个账户,而银行窗口在推荐产品时必然存在销售适当性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或者该银行上架的默认投资产品种类受限,账户持有人可供选择的范围就可能受到限制。

在北美,个人可以开很多账户且账户开在机构里,他们之所以有目标地在某些产品发行机构和固定销售机构开户,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这个机构或这个机构发行的产品去的,这也就意味着购买产品的销售适当性基本不太存在问题。

此外,欧洲有些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把所有产品都放在一个销售平台,包括默认投资产品,琳琅满目,所有产品都在这个“虚拟超市”里,账户持有人任意选择,这既避免了销售适当性问题,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消费者需求,让消费者用脚投票。

所以在个人养老金的制度设计上,我们还有很多可以细化的空间。

贝壳财经:如何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郑秉文:举个例子,三年前,有人认为第三支柱建立的前提是要加入第二支柱,当时我就说不对,为什么必须要求有第二支柱才能购买第三支柱?第三支柱和其他支柱应该是平行关系,建立第三支柱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不同群体提供更多选择,让更多人有养老金。

目前来看,老百姓建立了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就有资格建立第三支柱,这是一个进步。但当前第一支柱还有六七千万人没有加入,在发达国家其也有覆盖死角,我们应该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更加良好的选择性服务。

总之,我们应该提供三个支柱让老百姓选择,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提供一个十分友好的养老金环境,它是一个国家社会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贝壳财经:今年年初我国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目前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

郑秉文: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过去30多年,我国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经历了5个阶段,1986年-2020年,我国一直为实现省级统筹做准备、努力,2020年终于实现了省级统筹。从2022年起,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全国统筹,这说明省级统筹为全国统筹的实施做出了制度上的准备。

整体来看,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可以提高制度的运行质量以及可持续性,并减少中央财政的压力。但实行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与全国统筹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中间只隔了一两年,且统筹的质量也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全国统筹还是调剂性质,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现在跨省的劳动力转移在养老保险关系办理方面仍存在一定障碍,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同题问答

2023年你个人有哪些新期待?

郑秉文:一方面,我期待延退尽快如期实施,延退政策越早推出越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的提高,越晚推出,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就越大。另一方面,希望我们能认真总结个人养老金在36个先行城市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并加以改善,推向全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