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经济正当时,冬奥遗产核心影响力如何释放-世界快播报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冰雪旅游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1月10日,新京报贝壳财经会客厅举办第二期旅游沙龙,以“冬奥后首个冰雪季,‘冷资源’如何持续‘热’”为主题,邀请了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主编韩元军、北京南山滑雪滑水度假村有限公司董事长卢自然、北京万域芳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EO郁菲、雪乐山CEO吕忠栋、瑞士瓦莱州旅游局中国区代表翟蕊等多位从业者及行业专家,围绕如何充分释放冬奥会遗产的核心影响力、北京冰雪市场怎样把握后奥运经济机遇等问题,共同探讨北京冰雪旅游的新变化、新趋势。
“冬奥后首个冰雪季,‘冷资源’如何持续‘热’”主题沙龙。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祁明远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京郊可以依托北京客源市场,打造多业态的滑雪休闲小镇。那么,如何利用“冷资源”优势,让冬季成为京郊度假的旺季,如何充分释放冬奥会遗产的核心影响力,成为整个冰雪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新京报贝壳财经:去年12月初至今,市场环境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你所在的机构或企业如何采取措施,在服务、运营、设施准备等各个方面快速复工复产,应对不断变化的消费和市场?
郁菲: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万域芳菲第一时间做好了应对市场变化的方案。目前,除持续拓展冰场、教练外,还准备增加一些新媒体矩阵,如直播、线上商城等平台。其中,线上商城预计开发与滑冰相关的周边衍生商品,如冰服、冰刀、冰鞋、配饰等。
吕栋梁:随着政策向好,雪乐山经营情况将逐渐回升。目前,全国有百余家雪乐山门店,为应对学员多、教练少的情况,我们与部分有冰雪专业的高校达成合作,在寒暑假为符合教学要求的大学生提供教练员的实习工作,也能有效缓解雪乐山的人才压力。
翟蕊:虽然此前全球旅游受到影响,但是瑞士瓦莱州在这段时间里加大了冰雪度假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比如,阿莱奇冰川地区花重金建设中转站,打造公共交通与缆车的连接工程等。
卢自然:北京南山滑雪滑水度假村近两年针对雪道等硬件进行了持续改造和投入,着手提升经营面积,增加服务频率。此外,还向夜场方向发展,加设灯光,将夜场雪道由原本的两条扩张至除了高速道全部覆盖。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这种新的客观环境下,如何拉长冰雪产业链条,从生产端的设备到消费端的装备,冰雪经济上下游供应链如何更有效链接?
郁菲:在北京冬奥会举办前后,万域芳菲的学员直线增长,学员的水平及年龄也逐渐组成“金字塔”形状。金字塔第一层是初次体验冰上运动的小白学员,年龄在6岁以下,诉求是学会滑冰,因此人数较多。中层的“腰部”学员集中在6岁至10岁,目的是参赛、得奖,并对升学起到帮助。塔尖的学员在12岁左右,水平大多可以参加国家级赛事,甚至有机会进入北京市队或者国家青年队,学习目的是为大赛做储备。
我们注意到,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冰服来自意大利品牌,万域芳菲希望通过自研冰上装备,实现国产化的替代,以此降低学员成本。当滑冰这项运动拥有了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后,才能更好发展这项运动。
吕栋梁:雪乐山最初的培训群体为5岁至12岁的儿童及青少年,随着冰雪热潮不断升温,逐渐有30岁甚至50岁的人来到雪乐山培训。目前,雪乐山已发展为面向全年龄段人群的滑雪培训机构。
针对如何拉长冰雪产业链条这一问题,我们借鉴了健身房的会员制形式,推出年卡服务,既能为消费者降低培训费用,也能让学员一年四季不受气候、交通等因素影响,持续体验滑雪带来的乐趣。
韩元军: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美团联合开展的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研究显示,南方省份热衷冰雪旅游,客群本地化趋势明显。本地居民仍是冰雪旅游项目的主要消费者,2022年本省游客占游客总量的86%,外省游客仅占14%。从性别比例上看,女游客预订冰雪旅游产品的积极性略胜一筹,男性游客对冰雪旅游的热情也在不断攀升;冰雪旅游消费群体中,亲子用户占比逾七成,逐渐呈现“家庭化”趋势。
翟蕊:2017年左右,瓦莱州就在中国市场推广冬季滑雪项目。为了接待中国游客,当地滑雪场会特别安排会中文的滑雪教练。同时,瓦莱州旅游局也与国内多家雪场合作,开设培训公开课,在中国雪场做推广活动,邀请滑雪产业从业者到瑞士考察,加强交流等。未来迎接中国游客,瑞士滑雪场的服务也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色做一些调整。比如,在欧洲特别是瑞士,双板滑雪是主流,而在国内,年轻人更喜欢单板滑雪,数量甚至超过了双板,这也是瑞士雪场需要调整的地方之一。
新京报贝壳财经:针对青少年群体,如何更好地普及推广专业冰雪知识?
吕栋梁:雪乐山最初的培训群体正是青少年,但滑雪培训和其他品类的素质教育不同,教练不仅需要为学员提供专业的动作及技术指导,还要保证学员的人身安全,因此教学过程更加值得重视,对教练的规范性要求也更高。
此外,我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滑雪培训,都是为学员正式上雪做准备。尽管雪乐山是做室内滑雪培训的,但从夏天起,就为学员制定冬天的户外的课程。夏季时,学员在室内完成滑雪技能的培训,冬季来临时会带领学员走上雪场,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冬令营的滑雪体验,帮助学员看见自己的成效,当学员培训有成效,自然会成为一种推广。
郁菲:2022年北京冬奥会有许多成功之处,越来越多的小学员走上冰场。我们认为,5岁至7岁是儿童冲刺冰上运动难度的黄金期,如要培育后备力量,应从娃娃抓起。后冬奥时代,冰上运动应开展更多的专业赛事、花样滑冰表演以及推广宣传等,当冰上运动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层层筛选出来更多的“未来之星”,输送到奥运会的赛场上。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北京冰雪休闲度假还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
卢自然:造雪机及压雪车是雪场的核心生产设备,由于技术含量较高,国内研发起步较晚,当前仍以进口为主,希望政策可以扶持本土专业厂商,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这个行业搞研发、搞设计,加速产业发展。当主要的生产设备能够实现高度国产化,雪场的运营成本就能显著下降,大众滑雪成本也能够进一步降低。
韩元军:一方面,北京主要发展的是冰雪休闲度假产品,主要为北京市民休闲服务,专业性略欠火候。另一方面,北京冰雪旅游的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发展冰雪旅游产业的能源消耗成本较高,以滑雪场为代表的一些冰雪资源距离市区有一定距离,交通的便捷性有待加强。此外,北京娱雪产品的大众化、同质化严重,产品更新少,缺乏创意。
新京报贝壳财经:未来北京冰雪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什么?希望得到哪些政策支持?
卢自然:北京的雪场多为15年至20年前建设,客流量可能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当下面临的问题是,北京现有雪场面积不足、运力不足,令许多滑雪消费群体外溢到了崇礼、东北和新疆。如果北京滑雪能更加便利,雪场面积再大、功能再多一些,滑雪便能成为消费者闲暇时的日常选择,而不是只能凑假期去外地滑雪。其实,北京的雪场都很愿意扩大规模,但水电、暖气等问题,是雪场自己投资也改变不了的,需要政策支持。
韩元军:未来,北京要在冰雪产品的创新上拓展更多元素,考虑冰雪资源与影视、艺术、科技、亲子等多元素的融合发展。还要深度挖掘北京的冰雪文化,延庆龙庆峡的冰灯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但是还缺乏一定规模。此外,北京的冰雪文化产业化、规模化也是可挖掘的方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于梦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