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闲置地变身丰收田-世界通讯
梅红娥在查看香菇长势(11月4日摄)。 记者 吴莎莎摄
初冬时节,在洋县磨子桥镇中营村的木兰生态科技示范基地,放眼望去,一颗颗翠绿的碧根果挂满枝头,10余名工人穿梭于林间地头,忙着采收成熟的果子,大家喜笑颜开,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资料图】
“我们这里大都是丘陵坡地,耕作不便,种粮产量也不高,土地渐渐都闲置了。基地建起后,我不仅拿到了土地流转费,还在基地内务工,既能把家里照顾上,还有1万多元的年收入,我很满意。”11月7日,正在采摘碧根果的工人岳灵侠说。
岳灵侠说的基地,是指木兰生态科技示范基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招商引资,分批次引入40余个碧根果品种,于2019年建成了这个集种质保藏、丰产示范、品种创新、快速繁育为一体的碧根果产学研基地。经过几年培育,如今,220亩碧根果已全面挂果。
“碧根果树是集果用、油用、材用、园林绿化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果实营养价值丰富,果仁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是理想的健康食品。目前,我们的碧根果长势良好,未来5年内计划推广种植5万亩以上,可实现综合产值2亿元。”木兰生态科技示范基地总经理陈智强说。
在洋县,盘活土地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故事还有许多。近年来,洋县紧扣“撂荒旱地整治”工作,积极采取“复耕复种一批、集中流转一批、代耕代种一批、兜底托管一批、改善提升一批”的措施,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多种类种植经济作物,让撂荒地切切实实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农业产业基地80余个、农业产业园16个;发展优质水果3.9万余亩、中药材2.3万余亩。
“在盘活土地资源上,洋县因地制宜,在县域内山区和丘陵区,以撂荒旱地为主,在汉江过境段,以水涝荒田为主,选择最适合的经济作物,统筹推进,让土地效益最大化,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洋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柯红军说。
今年56岁的梅红娥是洋县改造水涝荒田发展农业产业的受益者之一。梅红娥家住汉江南岸的洋县黄家营镇三岔村,一家6口人,是脱贫户,以前老伴和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去年初,老伴和儿子回家,在老沟口南面的2亩水涝荒田里建了一个香菇大棚,在老沟口北面的1亩多水涝荒田发展了荷田养鸭,全家人既能生活在一起,又有家庭产业,现在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香菇大棚内,梅红娥一边查看香菇长势一边说。
在梅红娥家南面两山之间的夹沟里,有一片被小溪冲出的土地,当地人叫老沟口。记者站在老沟口前的乡间小路上,南面正是梅红娥家的香菇大棚;向北望去,绿色围挡内,1000多只鸭子在荷叶下自由觅食,一派田园风光。
“这样的地块耕作困难,加之山区光照不足,种植粮食病虫害多、产量低。‘藕田养鸭’模式充分利用了鸭子食性杂的特点,让鸭子吃荷田里的杂草、害虫,鸭粪又是很好的肥料,既节约生产成本,又能促进莲藕增产。今年莲藕和鸭子的总产值可达3万多元。”梅红娥的儿子梅自强说。
黄家营镇镇长张小滨告诉记者,黄家营镇积极开展“整治撂荒地、荒田变良田”行动3年来,累计改造荒田2200余亩,建立了3个农业产业基地,分别发展椴木香菇12万架、袋料香菇8万袋、种植中药材1500余亩;建成农业综合种养示范点11个,共发展稻田养鱼320亩、藕田养鸭120亩。产业兴旺了,全镇14个村集体经济都有收益。
2020年以来,洋县下大力气进行水涝荒田改造,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产业发展之路,建立水田综合种养化、生态种养化模式,不断加大对发展综合种养产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田间工程及养殖设施建设、苗种原良种场和繁育示范基地产品认证等环节的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持续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全县已完成水涝荒田改造1.4万亩,建成农业综合种养基地20个,农业产业园8个,综合种养千亩示范基地1个、百亩示范基地8个。(作者 吴莎莎 通讯员 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