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黄金频道 > 国际局势 >

“古董”杂货铺里的温情-环球播报

来源: 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时间: 2023-02-06 09:36:20

□ 实习记者 冯倩楠 记者 赵婧

棒棒油、万紫千红润肤脂、缝纫机线、老油桶和盐池……在西安三桥花园东街北侧,藏着一家营业了71年的“古董”级杂货铺——花园东村鸿元商店。店铺虽小,却承载了周边许多居民几代人的记忆。78岁的闫买贤和丈夫尚志英守护店铺几十年,也成了附近车辆厂众多员工的老朋友。

小店铺折射时代大变迁


(资料图)

“姨,给我装两块酱菜。”春节假期刚过,鸿元商店里的酱菜特别受欢迎,晚饭前几个熟客都是冲着酱菜来的。

“过年大鱼大肉吃腻啦,酱菜吃上刚刚好。”闫买贤向着放酱菜的篮筐边走边说。

放酱菜一侧的货架前摆放着油桶、醋缸、酱油缸、酒缸,另一侧的两排柜台则摆满了常见的副食调料、烟酒杂货,掉了漆的黄色货架颇具年代感,让人恍惚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柜台上摆着一把旧算盘,每忙完一单生意,闫买贤就要拨拉几下,再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记上账。唯一能让人感受到时代气息的物品,就是柜台上贴着的收款二维码了。

鸿元商店的前身是三桥国营供销社下属的“东工地门市部”,1952年开业,售货对象主要是附近西安车辆厂的员工及家属。在物资紧缺的年代,它是附近居民为数不多能改善生活的购物场所之一。“豆腐乳、榨菜在那时都是稀缺货,隔一段时间供销社才能调来一批,每次上货,门口都要排起长队。”提起当年的辉煌,店铺的常客们至今记忆犹新。

1991年,三桥供销社进行改革。经过深思熟虑,作为门市部食品销售员的闫买贤和丈夫尚志英决定将店铺承包下来,并运营至今。由于店铺开的时间太长,陪伴了车辆厂几代人,大家都亲切地叫它“老小铺”。

“慢一拍”的夫妻售货员

如今,城里卖散装酱醋的小店已经很少了,鸿元商店里一块五一斤的酱油、醋,八毛钱一两的西安酒厂产的散酒却一直很畅销。尤其是腊八前夕,小铺里十斤一桶的散装醋因为附近居民制作腊八醋的需求,能卖出二十多桶。

在原先给供销社提供散装酱油、醋的厂子相继倒闭后,为了找到“味正”的酱醋,闫买贤夫妻没少往厂家跑。每到一家酱醋厂,两人先扮作养鸡的农户,假装回收酱油渣和醋糟喂鸡。“如果说没有,那就说明这里的酱醋不是用粮食酿的,我们会直接略过,去找下一家。”闫买贤说。

和城市大部分商人比起来,闫买贤夫妇总显得“慢一拍”:电子支付已成为当今潮流,但来这里的客人中还有不少人仍用现金交易;包装精致的高档零食在这里基本见不到,卜卜星、大大泡泡糖等古早零食倒是售卖了多年;为杜绝假货,小铺的香烟都是从烟草公司进货,但价格总比其他店低一点;店铺的陈设也是一样,从1991年后几乎没改变过。“我老伴说,杂货铺变了,大家可能就不习惯了,所以一直保持着从前的样子。”闫买贤说。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鸿元商店周围的旧平房先后拆除盖起了新楼。得益于“慢一拍”,对当地的老街坊而言,小铺几乎成了车辆厂附近一大地标。春节期间,每每有厂区长大的孩子时隔多年回家探亲路过小铺时,都少不了惊喜地问上闫买贤一句,“小铺和姨还在这儿呢!”

一批怀旧的老顾客

“这是我的老座位。”65岁的莫旭林接过一瓶起开的啤酒,坐在小铺柜台前一把破了皮的椅子上,对着66岁的高清伟说。

高伟清是西安车辆厂的退休员工,与莫旭林都是车辆厂子弟,他们几乎一辈子都待在这里,也是“老小铺”的常客。

两人从幼时在这里买2分钱一块的糖,聊到十几年前剧组在这里拍电影。因为有共同话题,两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当听说高清伟的妻子得了带状疱疹很是疼痛,闫买贤关切地插话说:“你问问医生能不能吃甲钴胺片,这药对治疗神经疼有效,我以前吃过。”高伟清很重视,赶紧找东西记下来。随后,两人又东拉西扯了一阵,直到莫旭林的酒瓶见了底,两人才向闫买贤道别,各自回家。

小铺虽然不是餐馆,但经常来喝瓶小酒、聊会儿天的客人不在少数,李军也是其中之一。去年,50出头的李军家里闹矛盾,来小铺喝酒时总和闫买贤聊家庭。得知李军婚姻出现问题后,闫买贤每次都耐心开导。后来李军不仅没离婚,一家人的日子还更和美了,这让闫买贤倍感欣慰。

散酒入杯,唠嗑增味,多年的陪伴让闫买贤与顾客们更有默契,小铺也愈加温暖。

标签: 西安车辆厂 附近居民 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