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参与共享资源 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西安市政协委员聚焦教育事业建言献策
□ 记者 白瑶
教育问题历来是两会的热点话题。在西安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上,陈曦、刘岚、李争朝三位委员立足西安实际,为推进教育工作建言献策。
(资料图)
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西安市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6所,新增学位10.5万个,38所“公参民”学校全部转公,“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深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均衡。
“经过基础教育三年提升,可以看到,我市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改造提升薄弱学校,创建新优质学校,进一步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奠定了基础。”陈曦委员为近些年西安市的教育发展点赞。
随着西安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教育资源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这与学校布局亟待进一步优化有关。”陈曦建议,有关部门应在现有规划布局基础上,合理调整局部土地用途,在老城区和二环内外“见缝插针”,建设能够满足市民需求的中小学和幼儿园。
“要对现有土地实行动态管理,对使用途径不明确、建设不达标土地进行储备,根据人口数量和要求建设学校,配建校园服务半径应符合标准。”陈曦说,应鼓励建设“胡同小学”“小巷学校”,建设家门口的学校,盘活资源存量,加大民生保障。
为均衡教育资源,陈曦认为,区县政府应对老城区现有学校进行提升改造和“增容”。在土地资源丰富的乡村,采用城乡共建方式,建设中小学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大家常说孩子需要更多社会实践,社区便是最便捷的实践场所。”刘岚委员说,应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以学校为中心,放眼学校外部大环境,从孩子成长的社区、家庭等周边生活环境入手,让儿童拥有一个更有安全感、更有认同感、更有活力的环境。
刘岚建议,要坚持儿童优先、普惠共享原则,融合多方力量,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社会实践机会与场域空间,探寻适合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的途径与方法。
“儿童友好型城市属于大教育范畴,需要联动学校、社区、家长形成一体化大教育,也需要突破教育边界,实现跨专业、跨领域、跨年龄段的协作。”刘岚举例说,比如高等教育与幼、小教育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师生开展合作性科学研究与实践,推动幼小衔接向大中小学段一体化衔接转变,形成纵向贯通、横向板块的融合式教学,“还可以构建高等教育教学与基础教育教学协作模式,使高校教育和幼、小教育携手合作、相辅相成,推进全过程教育一体化。”
为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西安市自2021年9月1日起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全市各中小学结合办学特色、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设置了多种课后服务项目。
“开展课后服务,旨在为学生提供延时托管,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辅导,指导学生完成学科作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李争朝委员说。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李争朝发现,随着课后服务的深入推进,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课后服务配餐收费存在争议、服务内容单一、教师身心疲惫等。
“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建立科学的课后服务工作机制。”李争朝认为,课后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努力,建立科学的课后服务工作机制,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李争朝建议,应严格核算学校课后服务及配餐成本,强化资金管理。相关部门应结合校情以及学生、家长实际,在充分征询家长、学生、社会等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使课后服务工作更科学、更趋合理,让惠民政策真正“惠”到实处。
自课后服务实施以来,教师身兼数“职”,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被打破。如何应对新挑战,保障教师权益、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师资队伍?
李争朝建议,应加大教育人力资源经费投入力度,适当提高中小学生师比,增加编制数量,努力配足、配齐教师,加强优质师资供给,减轻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负担,为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提供充足空间。
“还应建立非学科类专家组,制定非学科类校外机构、专家进校园工作机制以及家长到校参与课后服务管理机制,邀请有专长的家长到校参与课后服务,构建多元化课后服务工作新格局,努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李争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