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数字人民币加速跑!会否改变支付格局?</strong>-世界观点
从首批“4+1”试点城市到形成“10+1”格局,再拓展至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从购物、餐饮、出行、生活缴费等消费场景,扩展至公积金、理财、保险等个人金融场景,并逐步进入工资发放、普惠贷款等对公场景;从推进“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到新增无网无电支付功能,数字人民币已经进入加速跑阶段。
(相关资料图)
1月12日,在第十六届亚洲金融论坛上,第一财经主办的专题及行业领域工作坊,以“数字人民币加速跑”为主题,就数字人民币在宏观金融领域的潜在影响、与第三方支付的关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香港如何探索使用数字人民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重磅话题展开了讨论。
此次分论坛由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主持,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国家开发银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志峰、百信银行首席战略官陈龙强在上海、北京两地云端参会,碰撞思维、互动讨论,分享了对数字人民币发展与应用的远见与近思,共同探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之路。
推动数字化经济,数字人民币已成为最重要的助力之一。与会专家均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支付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提升了金融普惠性,保护了老百姓对利民性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打破目前支付市场格局。嘉宾们表示,非常看好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多项前瞻性建议。
争议与第三方支付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表示,数字人民币和第三方支付是两个维度的事情,不会是竞争和取代的关系。
虽然对于数字人民币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关系,央行人士已多次做过澄清,但由于当前数字人民币更多的是用于小额日常支付,在支付体验上与第三方支付并无太大差别。市场上,关于微信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与数字人民币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的争论一直存在。
数字人民币与第三方支付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是竞争还是合作?是否有可能错位发展?数字人民币的落地使用,是否会对支付格局产生影响?
邹传伟认为,第三方支付与数字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层次理解。如果从结算工具层面来看,二者没有竞争关系。央行数字货币结算中用的是中央银行货币,支付宝、微信支付则有两种方式:一是扫码后,在付款环节可用绑定的银行卡,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作为结算;二是使用支付宝余额、微信零钱支付,这是一个预付款概念。
“但从支付入口来看,二者则存在竞争关系。”邹传伟认为,需要思考网络效应下数字人民币如何破圈的问题。任何新的货币形态、支付工具都必须依靠网络效应。网络效应会形成强者越强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现有的市场格局,如果要从外面去推动或改变是不太容易的。目前,数字人民币仍处于发展初期,还要不断拓展用户、开拓应用场景。
对于上述观点,陈龙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这个问题可能本身有点混淆概念,我理解的数字人民币和第三方支付是不可以在一个维度上进行比较的。”他更倾向认为,二者是合作的关系。对于数字人民币来讲,硬钱包功能可以丰富支付体系;双离线支付、无网无电支付功能,这些场景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每天可能都会发生,本身的意义非常大。
陈龙强指出,虽然三者在支付场景上可能有一些重叠关系,但实际上数字人民币是国家法定货币,是数字形式的人民币,具有法偿性,无论是在法律地位、还是金融属性来讲,与第三方支付存在本质区别。
谈及对支付格局的影响,邹传伟认为,微信支付、支付宝在中国是超级APP概念,不仅是支付功能,还嵌套了社交、电商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数字人民币APP要发展成像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样的APP,是有一定难度的。
“市场化机构通过资本市场拥有巨大的财务资源,可以通过薅羊毛、补贴用户的方式拓展市场,但央行作为政府机构,不具备这方面职能。”邹传伟建议,目前支付入口主要以两家支付机构主导,这一局面改进后对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有所助力。“当然,也需要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给予一些适当的经济激励,我相信能找到双赢方案。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都有大量支付备付金集中存管在人民银行,如果他们帮助来推广数字人民币结算,量越大,备付金利息越高,是否可行?”
陈龙强认为,竞争格局未来可能存在于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或是场景与场景之间。商业银行和场景能不能更好地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有更好的受理环境,这些可能会导致整个竞争格局、支付格局发生一些变化。
香港推进使用,零售层要慎之又慎
央行对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一直采取开放但审慎的态度。2022年12月11日,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指出,深化数字货币合作,推进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是在国际清算银行(BIS)支持下,中国人民银行与阿联酋央行、泰国央行和香港金管局合作参与的mBridge项目。
邹传伟认为,当前的跨境支付系统,一是结算工具使用商业银行货币,商业银行有一定信用风险;二是,资金流和信息流分开,资金流通过商业银行账户体系,信息流是通过报文系统,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Swift系统;三是,代理银行链条长,资金流过多个环节,代理银行账户需要沉淀资金,流动性占用是跨境支付非常大的成本来源。
“尽管用户感知不到差别,仍然是通过银行网上系统或者APP发起跨境支付,但底层基础设施发生了一些巨大变化。”他认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是非常有前景的一个互操作性方案,和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联合起来使用。对比来看,优势在于,一是,使用中央银行的货币,安全性高;二是,资金流和信息流合二为一的;三是,代理银行的链条明显缩短。
邹传伟认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有三点好处:一是,支持大额交易,能够更好地用到大宗商品贸易、跨境金融交易场景中:二是,在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中,一个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不会进入另一个国家流通;三是,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央行数字货币也能够接进去,兼容性、包容性非常好。
谈及数字人民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吴志峰表示,数字人民币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但数字人民币并不能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方向。人民币国际化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体量、规模和经济贸易的自由、深度、广度,这是最终决定人民币国际化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9月,香港成为数字人民币在中国内地以外首个跨境试点。数字人民币如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香港会如何推进和探索使用数字人民币,市场也颇为关注。
当前,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一系列互通互联正在进行中,数字人民币如果在这些领域使用将是一大增长点。不过,与会专家均认为,在零售层,香港使用数字人民币要慎之又慎,这并不是一项技术问题,它面临着非常多复杂的问题与挑战,关键在货币的发行体系、资本项下的开放等。
邹传伟强调,数字人民币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跨境合作中,在批发层要积极推进,在零售层则要谨慎研究。“数字人民币如果在香港的零售场合大规模流通,对港币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利弊需要仔细研究。比如,金融市场两地互联互通机制中,人民币的流通是闭环管理的,数字人民币能否做到闭环管理?”
未来可能会成长为超级APP
近期,有观点认为,数字人民币试点两年的累计交易金额仅1000多亿元,交易使用很少,非常不活跃,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关于数字人民币当前使用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的讨论。
这一观点背后,是来自于与第三方支付数据的对比:人民银行二季度支付系统报告显示,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量,每天的交易笔数2000多亿笔,每天1.31万亿元;人民银行数研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31日,15个省(市)的试点地区累计交易笔数3.6亿笔、金额1000.4亿元。
对于“未达预期”这一观点,与会专家并不赞同。他们均表达了非常看好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多项前瞻性建议。
“万事开头这么难,这是有很多原因的。”在邹传伟看来,中国作为移动支付高度发展的国家,老百姓已经养成了移动支付的习惯,让老百姓认识到数字人民币的优势、新的特点、养成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习惯,是需要时间的。
“我非常看好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前景,这是人民币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数字人民币向智能合约实现的可编程性货币,在货币理论和市场发展上都是一个新的问题,很多问题值得讨论。”邹传伟建议,对于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应观察两个指标:一是数字人民币的余额占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备付金的比重;二是数字人民币占M0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尽管目前都还比较小,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相信未来会有一个非常长足的发展。”
吴志峰同样看好数字人民币的未来。“这是由数字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决定的。数字人民币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新基建的重要角色。”
对于未来发展,吴志峰建议要注意一些问题,包括定位问题、推动场景和应用的创新、相关智能合约的研发等等。
陈龙强认为,货币的演变需要时间,不会是一个突变式变革,而是逐渐演变的过程。他判断,在零售端,数字人民币APP可能会成长为一个超级APP;在对公场景中,确实需要更加谨慎,需要防范反洗钱等行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期待监管有更好的激励机制,开放更多的功能,比如购买金融产品等,这对于金融机构参与数币生态的建设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标签: